• <tr id="gq2w2"><center id="gq2w2"></center></tr>
    <strike id="gq2w2"></strike>
    <th id="gq2w2"><nav id="gq2w2"></nav></th>
    <strike id="gq2w2"><s id="gq2w2"></s></strike>
    科大新聞

    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報道(二)

    2017-07-22 13:59 文、圖/校團委、環境、機電、電信、化工、設藝、文理學院 點擊:[]

    今年暑期,我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青春喜迎十九大 砥礪奮進新征程”為主題,以引領青年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投身“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重點,堅持“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宗旨,將社會實踐與社會觀察、脫貧攻堅、志愿服務、專業學習、就業創業等有機結合,以扶貧、濟困、扶老、助學、助殘等為工作重點,廣泛動員組織點上47支社會實踐團,其中脫貧攻堅專項團隊11支和面上9775名大學生志愿者奔赴全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實踐收獲真知、躬行豐富人生,用青春和汗水共圓“中國夢”,用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齊心協力助攻堅 科技扶貧顯實效

    天然產物助農調研團。7月13日至18日,化工學院院長馬養民教授帶領天然產物助農調研團師生一行10人赴銅川市印臺區開展花椒籽油提取技術應用調研,助力印臺脫貧攻堅。

    印臺區作為煤炭大區,為陜西乃至全國的工業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隨著我國進行供給側改革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印臺區面臨著產業升級換代的巨大壓力。作為國家級貧困區,正著力打造“果香瓷都”,努力發展有自身特色的各類經濟作物。目前,當地正在大力發展花椒產業,并且種植規模逐年遞增。鑒于以上優勢特點,調研團結合馬養民教授研究的花椒籽油提取課題作為科技助農項目,力求將椒農廢棄的花椒籽進行深加工,使其“變廢為寶”。

    調研團與林業局、團區委進行了對接,并與相關部門開展了技術交流座談,就花椒籽油的利用技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就如何與當地政府對接進行科技助農進行了探討。在當地鄉鎮干部的帶領下,實地調研走訪了陳爐鎮上店村、崾先村、劉村等村落以及周陵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對當地花椒種植戶進行走訪調研,了解了種植戶花椒種植情況、花椒籽的利用情況以及未來的規劃情況。

    調研團下一步將針對調研數據及實地走訪情況形成印臺區花椒籽利用的可行報告,力爭為印臺區扶貧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花椒種植建模研究實踐團。7月13日至18日,文理學院數學建模協會花椒種植建模研究實踐團實踐團在銅川市印臺區廣陽鎮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走訪參觀、田間調研、交流座談等多種形式獲取了一手資料,為后期建模研究做好充足準備。

    活動開展期間,實踐團先后與廣陽鎮鎮政府、廣陽村村委會、四聯村黨支部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細致的座談,了解了當地花椒種植的基本情況。座談會上,當地領導干部均對本次的花椒種植建模研究課題表示認可,充分肯定了實踐團成員的專業能力,并表明會積極幫助支持。實踐團通過五點取樣法實地測量了當地花椒基地的種植密度,通過入戶訪談、問卷調研統計了花椒的產量,獲得有效數據50組、調研問卷50余份;在調研期間,實踐團成員還對種植戶開展了花椒種植科學方法的宣傳,獲得了農戶的一致好評。

    針對當地花椒銷售渠道,實踐團提出“互聯網+花椒”的營銷思路,多方努力引起媒體的關注,搜狐網、今日頭條、西安商訊均對其進行了報道,為今后借助宣傳平臺為花椒銷售拓寬渠道奠定了基礎。

    現代化科技蔬菜大棚實踐團。7月15日,電信學院現代化科技蔬菜大棚實踐團到達印臺區阿莊鎮塬圪塔村開啟為期9天的調研工作。實踐團針對現代化蔬菜大棚在當地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以訪談、問卷、座談會等形式進行了調研。實踐團成員發現當地嚴重缺水,導致飲用、灌溉等受限;土壤易板結,農作物以蘋果和玉米為主,種植單一;村民對蔬菜大棚了解不足,約50%以上的農戶在了解智能化大棚蔬菜設備后表示支持智能化大棚農作物發展,另外約50%農戶因擔心缺乏水資源、沒有管理者、技術支持基本沒有、智能化后的失業問題等對智能化蔬菜大棚持觀望態度;現有傳統蔬菜大棚的產量有限,僅能供給阿莊鎮。目前,走訪調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團隊將全面分析調研數據,得出調研結果,并積極與政府方面深入溝通,力圖結合當地發展現狀提出節水灌溉、作物改良提升、智能化蔬菜大棚以及職業農民培訓等脫貧方案,為當地脫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印青春”環境調研實踐團。7月15日,環境學院 “印青春”環境調研實踐團走進銅川印臺王石凹村對礦區及其周邊環境現狀展開深入調研。隊伍由12名同學和一名帶隊老師組成,主要圍繞王石凹村礦區的垃圾排放、污廢處理等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情況;礦區及周邊土地利用類型、植被狀況、水土流失現狀;礦區及周邊村落居民情況(收入來源、年齡層次、文化、環境意識等)展開調研,形成王石凹礦區周圍的環境調研報告及生態建設規化建議,為當地政府和環境部門開展環境治理和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實踐過程中,實踐團分成兩隊,分別對王石凹周邊地形地貌及生態環境進行了記錄,對礦區周邊居民環保意識進行了走訪。為普及環保知識,實踐團成員精心準備了環保宣講會,圍繞農村生活污染問題,宣講了焚燒秸稈、亂扔垃圾等錯誤行為對環境的危害,并通過環保視頻、環保T臺秀等趣味活動,從多個方面對村民展開環保科普宣傳,進一步加強村民的環保意識。實踐中,陜西省委高教工委有關領導和陜西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姚書志一行來王石凹考察精準扶貧結對幫扶工作,對實踐隊伍進行了親切慰問。學校和學院有關領導親自考察實踐團隊生活環境,對團隊的實踐工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全體隊員繼續發揮艱苦奮斗、團結互助的實踐精神,用青春、活力、奉獻助力印臺區精準扶貧工作。

    結合專業助發展 文化扶貧在路上

    “名窯重生”實踐團。7月13日至7月19日,設藝學院“名窯重生”實踐團赴銅川市開展耀州窯陶瓷產品創新研發以及對印臺區瓷器行業就業創業的調研工作。團隊先后走訪了耀州窯博物館、陳爐鎮民間工藝瓷廠、印臺區陶盛投資有限公司、耀州窯唐宋陶業有限公司等。在深入了解耀州窯的發展歷史、制瓷工藝后,依托學科優勢,與陳爐古鎮王家瓷坊、李家瓷坊就瓷器包裝、線上推廣進行接洽,并完成實踐基地授牌儀式;通過進入企業開展設計實踐與調研,就瓷器產品的造型、紋樣創新設計與兩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與此同時,實踐團還對數十名從業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完成調查問卷若干,全面了解當地瓷器行業發展現狀。

    本次活動得到了今日頭條、銅川第一線、陳爐古鎮等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團隊成員有感而發創作的歌曲《匠心只給意中人》被大量轉載。本次實踐充分撬動學院專業資源,直接對接企業和瓷坊,結合銅川文化以及耀州瓷器特色,深挖內涵,根據用戶需求,進行瓷器產品的概念設計和包裝宣傳,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設計方案,定制企業專屬瓷器產品和周邊,用創意助力企業打開銷售市場,完成精準扶貧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創新扶貧社會實踐團。7月13日,設藝學院創新扶貧實踐團到達王石凹村,開展為期十天的脫貧攻堅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以扶貧先扶志為主旨,通過繪制美麗鄉村文化墻,進一步推進脫貧攻堅宣傳工作,弘揚印臺當地文化,讓廣大村民樹立自主創業,努力脫貧的意識,凝聚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實踐前期,在王石凹村第一書記姬海鋒的帶領下,校團委書記鄭東一行人赴王石凹了解實踐團的食宿安全情況。實踐團于15日開始繪制美麗鄉村文化墻工作,在第一階段6天繪制工程中,實踐團成員克服停水等生活困難,頂著炎炎烈日,實踐團完成了350平米,共計20面墻的美麗鄉村文化墻繪制。剩余兩面墻的繪制工作將在后續幾天完成。

    在實踐期間,陜西省高教工委副書記李智軍與陜西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姚書志等一行參觀了美麗鄉村文化墻的繪制現場,并對設藝學院駐王石凹創新扶貧實踐團暑期社會實踐工作表示高度認可。

    本次社會實踐中,實踐成員與烈日作伴,與星辰作伴,奉獻專業與青春,和村民一起共同感受黨對脫貧攻堅的決心,在實踐中收獲成長,留下了終生難忘的體驗。本次赴王石凹創新扶貧實踐團墻繪作品在廣大村民中受到一致好評。

    “萬鄉耕新”社會實踐團。7月13日至 20日,設藝學院“萬鄉耕新”暑期社會實踐團在銅川市印臺區陳爐古鎮進行了民居保護及空間設計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充分發揮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長,將扶貧攻堅工作切實落地,幫助當地居民提高民居保護意識,增強地域文化自信,創新文化體驗,從而吸引更多年輕的游客,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團隊在多家調研走訪后與當地一戶居民達成共識,確定在實踐的8天內改造一口廢棄的近百年的窯洞。團隊就地取材、設計創新,完全利用當地居民現有的廢木料、樹枝、麻繩、梧桐樹種子、泥塑、陶瓷等材料,讓近百年的廢舊窯洞到在保留了原本氣質的基礎上煥然一新,現代化的設計理念與古鎮民居的完美結合,吸引了很多游客的駐足觀看。

    陳爐古鎮鎮政府、上街區區委會、北溝村村委會的領導們對學生們的改造成果給予高度肯定。專門請團隊針對古鎮改造項目進行座談,并提出進行長期合作的意向,希望實踐團成員能為古鎮民居的改造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

    此次實踐活動受到銅川市印臺區電視臺的采訪報道,大學生在線、陳爐古鎮景區管委會、銅川社區建設公眾號都報道了本次實踐活動。

    扶貧扶智留守的花朵在陽光下綻放

    關愛留守兒童“遇心”成長營。7月13日至19日,機電學院關愛留守兒童“遇心”成長營的12名師生走進銅川市印臺區廣陽鎮開展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

    本次社會實踐以“心遇心,助成長”為宗旨,聚焦“精準扶貧”,凝聚各級團組織、青聯、志愿者協會等多方合力,重點針對建檔立卡家庭貧困留守青少年,全面開展以“親情陪伴、深入家訪、心理輔導、素質拓展、建立臺賬、共建基地、助學扶智”等七大措施為重點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專門建立了機電工程學院廣陽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標志著由單點扶貧到多域幫扶、短期實踐到長期助力的常態化脫貧攻堅工作的揭幕。

    實踐過程中,團隊師生邀請校國旗護衛隊學生專門組織策劃了“升國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圍繞“幸福感”、“情緒管理”、“理想”、“感恩”等主題開展了素質拓展等工作,力求讓每一個參營的留守青少年樹立自我意識,自信快樂成長,勵志勤學磨煉。同時,師生們還專程深入走訪了部分留守青少年家庭,詳細記錄家庭狀況,建立了留守兒童“遇心成長檔案”和電子臺賬系統,為后續工作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實踐團的工作也得到了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多家媒體的關注報道。

    關愛留守兒童支教實踐團。7月15日,電信學院關愛留守兒童支教實踐團赴印臺區女兒花夢想家園開展為期十天的實踐活動。

    實踐團由匯海基金會發起,以建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長期幫扶機制為目標,共吸引了來自全校的16名優秀志愿者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實地教學,繼續百科教育。實踐隊結合校內外資源,與學校的科技協會、航模協會,陜西紅十字會、兒童圖書出版社等合作,開設趣味百科課堂,通過各類科學小實驗開擴孩子們的眼界,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還開設了紅色經典文化課堂,著力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實踐團還與陜西省圖書館進行合作,獲得一批書籍、文具捐贈給當地留守兒童。第二部分為“藍信封”書信關愛活動,團隊將與當地留守學校建立長期聯系,形成“一對一”幫扶機制,搭建心靈交流平臺,并將匯海圖書漂流角的優秀書籍定期贈送給留守兒童。第三部分團隊將在留守學校設立“匯海特別獎學金”,通過選拔獲得該獎學金的孩子將有機會參加“山里孩子進古都”夏令營,團隊會帶領孩子們參觀歷史博物館、科技館、自然館、科大校園等地,形成對留守孩子的持續性關愛。

    (核稿:鄭東 編輯:杜楊)

    上一條:我校201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拉開帷幕 下一條:《中國青年報》報道我校科研團隊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良性互動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一区最新精品| 99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麻豆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香港黄页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无人区一区| 国产精品特级露脸AV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 久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久久久精品A片|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看|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九九九|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精|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香港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99在线观看精品免费99|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