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起點,新征程,如何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導我們的工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增強全校師生員工助力學校改革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開設“學習十九大,我們在行動”專題網站的基礎上,黨委宣傳部今起在本版推出“學習十九大”專欄,反映全校師生員工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生動場景及貫徹十九大精神的實際行動,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和激勵我們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推動學校的事業向前。
《陜西日報》2月7日理論版刊發了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魯杰教授的署名文章《決勝全面小康 共建美好生活》,全文轉載如下: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決勝全面小康 共建美好生活
魯杰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斷。我們要在深刻理解這一判斷的基礎上,深刻認識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意義,深刻把握我省“共建新生活”戰略任務的要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三秦百姓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確保2020年陜西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F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
深刻認識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從1944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提出“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民立場的信念一脈相承,這也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邏輯。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我們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軍民融合發展等戰略;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深刻把握“共建新生活”戰略任務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提出的追趕超越和“五個扎實”要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陜西的精準指引,是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在陜西的具體化。其中,扎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面向大多數、關注最底層、盡心竭力做好民生工作,不斷彰顯追趕超越的價值追求。據此,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共建新生活”的戰略任務,這是決勝全面小康、奮力追趕超越的最終目的。
新目標開啟新征程,新使命召喚新作為。我們要把追趕超越作為謀劃工作的思想和行動基點,把“五個扎實”作為推動工作的現實和必由路徑,深入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五新”戰略任務,確保2020年陜西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三秦百姓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生活幸福,才能彰顯追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應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業推向前進。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使三秦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第二,著力解決難點問題,織牢織密群眾幸福生活的網底。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實現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轉變;要加快健康陜西建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眾健康生活;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會保障擴面提標。當前,我們要確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就必須從解決難點問題入手,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前進。
第三,著力改善基礎條件,營造宜居環境,努力讓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美好。一是促進各類公共交通設施無縫銜接,確保城鄉居民安全便捷暢通出行。二是實施城市堅強電網和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城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三是積極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惠及更多群眾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四是加強城市空間設計,并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第四,著力促進就業增收,積極調動人才活力,真正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根本的因素。一方面,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使更多群眾通過勞動獲得收入;另一方面,要引導全社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讓人人都有成長成才、脫穎而出的通道,讓各類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由此,我們要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促進人才規模、質量、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發揮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在調節分配中的作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第五,全力脫貧攻堅,讓群眾生活更自尊,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堅持貧困縣區不摘帽子黨政正職不挪位子,體現了我們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決心與信心。堅持脫貧攻堅和區域發展相結合,是我們全力脫貧攻堅的重要經驗。當前,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發展機遇,就要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和易地搬遷,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持續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要加強貧困人口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熱情,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要用足用活陜甘寧、川陜革命老區振興各項政策,全面改善老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確保2020年如期高質量實現脫貧目標。 (作者為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新聞鏈接:決勝全面小康 共建美好生活_陜西日報-陜西傳媒網
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80207/html/page_06_content_002.htm?bsh_bid=1942081382
(編輯:劉倩)